因此,他准备设置一百六十四个县学,三百个镇学,收容大概三十万学子就读。
这事情如果成了,东北会成为仅次于江南的文风大区,但这个‘文风’与江南的文风不同。
朱高煦不需要那么多诗词歌赋,他甚至连策论也不需要,他需要的是能够充当税务官员的基础官吏。
当然,东北的情况他不准备与外人说,甚至在奏疏中,东北虽然已经设立辽东三司,但当地还是在依照军事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憋个五六年,他迟早要给江南的乡绅们一点小小震撼。
想到这里,朱高煦在冕旒之后的双目不断扫视群臣,威慑十足。
他被敕封为太子,这是所有人都预料到的事情,不过朱高炽这个原世子居然被敕封为燕王,这倒是让人惊掉下巴。
如果不是朱棣说日后更改封地后再行更改封号,那恐怕就是小宗与大宗之间的争斗了。
这点,就连朱高煦也是刚知道的,显然这是朱棣临时更改的。
想想也是正常,朱高炽受封燕王,那是朱元璋的意思,这肯定没人敢反驳。
不过受封燕王不代表不能更改,况且朱棣这一脉本身就是燕王,如果继续让朱高炽做燕王,就难免扯上礼法之争了。
所以暂代燕王,等同承认朱元璋的想法,不过后续需要更改,这问题不是很大。
群臣与诸王想清楚后,便继续眼观鼻、鼻观心。
毕竟是登基大典,加上朱棣和朱高煦父子都是马上出身,倒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忤逆。
因此,朱棣的新政得以颁布,但具体怎么施行,还得看地方行省配不配合。
“退朝……”
伴随着鸿胪寺卿高唱,群臣也纷纷推金山倒玉柱的唱礼,朱棣、朱高煦二人转身离去。
父子二人在后殿换回了常服,朱棣一身盘领窄袖袍,朱高煦虽然也是一样,不过二人的花纹区分高低。
换上盘领窄袖袍,戴上翼善冠后,朱棣给朱高煦的印象,就与后世那幅画像没什么区别了。
父子二人各自乘坐大辂、金辂前往武英殿,待抵达后下车进殿。
与此同时,礼部拟定的功臣封赏也在武英殿进行着。
受了功劳的合计一万六千六百五十七名武官,不过能进入外廷的只有三百四十五人。
在这三百四十五人里,渤海占据三分之二,燕府三分之一。
他们依旧穿着原来品级的五官袍服,直到礼部将现场布置完毕,一张金台才被抬出武英殿门口。
朱棣走出坐下,朱高煦则是拿着圣旨走上前。
“啪!!”
锦衣卫的净鞭声炸响,武官们好似收到了讯息,纷纷跪下作揖。
“以下七人,共获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
朱高煦拿着圣旨唱礼,同时念出七人名字。
“英国公张玉,左军都督府右都督。”
“成国公朱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淇国公丘福,中军都督府右都督。”
“越国公杨展,后军都督府右都督。”
“辽国公孟章,后军都督府左都督。”
“沈国公王义,前军都督府右都督。”
“宁国公陈亨,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对于受封公爵的七人,所有人都没有太大意外,毕竟这次靖难之役中,他们七人功劳最伟。
只是功臣们毕竟属于燕府和渤海两派,因此都对对方的功绩有些质疑。
这种质疑,主要还是以渤海质疑燕府为主,毕竟渤海打下的地盘最大,还直接拿下了京城。
相比较之下,燕府虽然也杀敌近十万,但始终难以压过渤海。
好在目前众人还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所以他们都将目光放到了接下来的册封之上。
在接下来的册封之中,燕府张武、陈圭、郑亨、孟善、火真、王忠、徐忠、张信、李远、谭渊等十人受封侯爵。
渤海的崔均、陈昶、徐晟、塔失、多尔和齐、尼玛察、塔剌赤、房宽、陈瑄、杨俅等十人受封侯爵。
再往下,燕府的郭亮、房胜、谭忠……等十五人受封伯爵,渤海的郑峻、陈懋、孙铖、胡纶等十五人受封伯爵。
很快,七个国公、二十个侯爵、三十个伯爵的册封结束。
对于靖难之役功臣和兵卒的封赏,也在朱高煦旨意宣读结束后发放。
面对那一件件赐服和爵位的金印,所有人都目光灼热。
瞧着他们,朱高煦想到了南边错过这次功劳的傅让、张纯、林粟等人,不过很快他又嘴角勾勒笑容。
因为他很清楚,靖难之役结束并不代表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他要在提升生产力的情况下,将大明的版图扩大到极致!
《明太宗实录》:“五月壬寅,上于南郊祭祀天地,即皇帝位,年号永乐。”
《明世宗实录》:“五月壬寅,帝敕上为皇太子,敕世子为燕王,三子尚幼,故不敕。”
永乐盛世
永乐新政
“其罪有文官五千六百二十七人,武官一千四百七十六人,株连父、母、妻等三族三十六万七千五百二十七人。”“查抄……”
“等等!”
六月十五武英殿内,当朱棣听着朱高煦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出“三十六万七千五百二十七人”的数目时,他以看待怪物的眼神看向朱高煦。
要知道,即便是洪武四大案相加,也不过也就这个数量了。
结果新朝刚刚开始,就要株连那么多人,这让朱棣有些心里难安了。
他本就没有那么残暴,历史上把最罪官妻女充入教坊司,也只是让他们干些洗衣服打扫卫生的活计。
在官妓并入教坊司之前,他就特赦了建文旧臣的妻女,因此倒不存在让方孝孺七八十岁老母接客的野史说法。
同样也是因为他并没有那么残暴,因此他看朱高煦就比较残暴了。
一个株连能株连三十几万人,这些事情日后要是史官写起来,那可都是要写到他头上的。
“老二,有点过分了吧?”
朱棣牙疼的看着朱高煦,不过朱高煦却扫了朱棣一眼,然后说道:
“这三十六万人中还包括了方孝孺、暴昭、齐泰、黄子澄等人的亲人,他们如此作孽,朝廷只是迁徙他们的亲眷前往云南开荒生活,这已经很对得起他们了,如何当得起过分二字?”
他这个人可最讨厌浪费了,碗里的每一粒米都得吃得干干净净。
因此进入京城之后,除了朱棣下令杀死的方孝孺等十数人外,其余人他可一个没杀,都等着迁徙他们去云南开发当地,促进当地汉化呢。
有了这三十多万人进入云南,朱高煦有把握能将云南的汉化工作一举推进到二百年的进度。
后续这三十多万人只要在云南落地生根,那只需要几十年,云南就会彻底汉化为传统汉地的一部分。
现在摆在他眼前的问题是,这三十多万人迁移云南,可云南并没有那么多耕地来养活他们,所以朱高煦将目光对准了麓川。
不过在说麓川的事情之前,朱高煦还得交代自己的抄家结果。
他低下头,不等朱棣反驳就念叨道:“查抄四万七千六百三十三户,共抄粮二百七十六万一千四百石,钱三百七十九万八千余贯,金两万四千三百二十七两,银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