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58节(1 / 2)

“有三千军户作为眼线,那些被招抚的女真就不太可能被训练为兵卒,如此一来吉林城的负担只会越来越大。”

“只有让吉林卫越来越依赖朝廷,才能更好的控制关外。”

对于朱高煦,齐泰一如既往的想用粮食来牵制他,朱允炆也十分赞同。

毕竟晋王那边的网已经布置好了,只待收网就能解决,而晋王解决过后,需要选择的就是周王和燕王之间的其中一人了。

这其中,由于朱高煦的异军突起,燕府势力更进一步,光朱棣与朱高煦父子二人直属的兵马就超过了三万人。

不仅如此,朱棣手上还有节制北平、大宁、辽东三都司的兵权。

尽管这个兵权水份很大,但朱棣始终有这一份兵权在。

相比较之下,只有一万六千护卫军的周王朱橚则是显得没有那么大威胁。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冯胜留在河南的旧部,但想要清理他们也很简单。

因此不管怎么说,燕王朱棣都是晋王朱棡后最具危险的人,而渤海王朱高煦则是他最得力的羽翼。

往朱高煦的吉林卫中掺沙子,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棋,而这步棋现在已经完成了。

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的等待了。

想到这里,朱允炆的思绪也渐渐向北飘去。

在山西太原的晋王府内,此刻的朱棡正脸色苍白,伸出手让王府医官为其诊脉。

看着医官凝重的表情,朱棡攥紧了另一只手,阴沉开口:“如何?”

“这……”医官起身跪下,低头作揖:“恕臣无能,殿下的脉象依旧是体虚之症。”

“体虚体虚,你诊了几个月了都说孤体虚,又给孤服用了那么多补虚之药,为何不见成效!”

朱棡不耐烦的斥责医官,那医官也摸不着头脑,欲言又止的模样看着人火大:“滚下去!”

“臣告退……”听到朱棡的话,医官连忙退出承运殿内。

瞧着他退下去,朱棡却止不住的咳嗽,声音之大,即便退出宫殿的医官都能隔着十余步听到。

这样的情况,无疑让整个晋府担忧。

先太子三十七岁而薨逝,当时他薨逝前的症状,便是体虚气虚之症,而如今……

想到这里,晋府内众人都忙碌了起来,有的给朱棡献上补气补体的药材,还有的献上丹药,便是连庖厨都忙着为他制作药膳。

只是这样的忙碌,并没有让朱棡本人的身体变化,反而是每况愈下。

三月初二,不顾府内护卫与属官的劝谏,朱棡决意出塞去巡视东胜的牧场。

只是他还未带兵走出偏头关,便因为病情加重,不得不返回太原休养。

日子一点点过去,朱棡那原本还算魁梧的身材也逐渐消瘦下去。

渐渐地,朱棡连处理王府政务都有些困难了。

医官对于他的诊治,也没有半点进展。

从三月初六开始,一封封急报就不断往应天发去。

远在应天的朱元璋,也派出了自己的医官前往太原,寄希望于朱棡的身体能够康复。

然而,朱棡终究没有等来太医院的医官。

三月十二日深夜,他的病情突然加重,整个人消瘦的如枯骨般恐怖。

躺在晋王府的存心殿拔步床上,朱棡看着拔步床的床顶,他不明白自己才四十岁,为什么身体突然之间就恶化到了这种地步。

耳边,王府嫔妃与属官的哭泣声让他烦躁,可他却做不了任何事情来阻止他们。

在这样的局面下,一名他所熟悉的武官走到了拔步床前,寻到了他的王妃谢妃。

“他怎么能这样做?!”

谢妃似乎听到了什么羞辱人的事情,她着急的质问着那武官,武官见事情瞒不住也只能硬着头皮回礼:“当下,只能等殿下身体康复,才能将被调走的人调回来。”

“调走?”朱棡听到了这两个字,不用多想他就知道是朱允炆那小王八蛋趁机在调离自己的亲信。

这一刻,他想起了傅友德、冯胜与王弼、谢成的死,更想到了自己被调离的那群旧部。

“小崽子,好狠的心……”

他脸色涨红,最后趋于惨白。

似乎是察觉到了什么,谢妃看向了朱棡,而这时朱棡眼角也有泪珠滑落。

“殿下?”谢妃跪在拔步床前,握住了朱棡手腕的同时,却感觉到了那停止的脉搏。

“殿下!!”

伴随着谢妃的呼喊声,存心殿内的哭泣之声达到了顶峰。

很快,伴随着八百里加急的塘骑冲出太原城,晋王朱棡薨逝的消息也向着南方传开。

《明太祖实录》己未晋王棡薨,上第三子,孝慈皇后所生,年十三岁受封,又七年而之国,聪明英锐、受学于翰林学士宋濂,学书于录事杜还,眉目脩耸,美须髯,顾盻有威容,多智数,至是以疾薨。

丧子之痛

“此次用茶五十余万斤,得马一万三千五百一十八匹,其中两千四百二十七匹可选入大教场,充为军马。”三月十五日,当从西北返回的李景隆在武英殿内向着朱元璋等人汇报此次茶马互市的成果时,朱高炽及朱允炆几人都脸上轻笑,显然对此事十分高兴。

唯独朱元璋这个天下之主,面色有些沉重,但却说不出来原因。

望着朱元璋没有反应,朱允炆借着斟茶上前,小声询问:“爷爷,您不舒服吗?”

“没有,只是有些心神不宁。”被朱允炆的声音唤醒后,朱元璋随口说了一句,便将目光放到了李景隆身上。

对于这个外侄孙,他心里是十分满意的。

尽管李景隆不如他的父亲,可他的能力与才干依旧是当朝拔尖的那一批。

哪怕徐辉祖已经在西南锤炼了两年半,可却依旧差李景隆太远,这点从这次李景隆主持茶马司的互市就能看出。

在朱元璋心中,除去郭英、耿炳文这样的老将,中生代与新生代的藩王、武官中,从上到下分别是自家老四,沐春、李景隆、宋晟、吴高、以及自家老三。

若是再往下数,便是杨文、平安、陈瑄及朱高煦那小子了。

当然,在他心中,朱高煦还年轻,还未到定型的时候,还有可上涨的空间。

不过即便他知道朱高煦的未来成就会很高,却没有想过防备他,只是尽量控制罢了。

毕竟在他看来,哪怕日后朱高煦成了气候,可就凭他手中那点兵力,他实在想不到他能做出什么威胁到朝廷根本的事情。

眼下的大明藩王局面,丢到前朝的历朝历代,都是可以让皇帝偷笑的局面。

比较西汉和西晋乃至隋唐的藩王力量来看,自己所缔造的藩王体系都算不得什么有力量的势力。

相比较西汉吴王刘濞那种统辖三郡五十三城,拥兵近十万的藩王来说,统辖不过一个王府,三个护卫,兵马数量连两万都达不到的朱棣、朱棡他们,简直就是朝廷随手可拿捏的程度。

只要给足将领信任,即便日后削藩出现了差错,也不至于影响全局。

他如此想着,心里也轻松许多。

不知不觉中,他已经将日后的许多事情都做好了安排,只要朱允炆萧规曹随,大明朝还可再兴旺一代人。

这次的两千余匹军马入了大教场后,在京听操的铁骑数量也可以达到一万了。

加上各都司骑兵,仔细算来,朝廷也有三万铁骑,家底也算殷实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